中国佛教圣迹大全
白马寺:佛教传入我中国内地后营建的第一座寺院。位于河南洛阳市东10公里。据传东汉永平七年(64),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据《冥祥记》、《高僧传》等记载,永平十年,他们与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赍佛经、佛像回洛阳。初居鸿胪寺,后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次年诏令于雍门外别建住所。以僧为西方之客,乃待以宾礼,故仍名为寺。“白马”之名,来源有二说:1、据《高僧传》记述:“外国国王尝毁破诸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坏诸寺,因改招提以为白马”;2、据《洛阳伽蓝记》所载,汉明帝遣使求法,“时白马负经而来”,遂以为寺名。据说当时建造格式仿照印度祗园精舍,中有塔,殿内有壁画。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同时译的《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等经,已佚失不传。东汉时绝大部分佛经都在洛阳翻译,该寺是最重要的译馆。《开元释教录》载三国魏时共有译经沙门四人,除安法贤外,昙柯迦罗、康僧铠、昙无谛等都在寺内译经。如嘉平二年(250)昙柯迦罗译出《僧祇戒心》,以当地梵僧举行受戒的羯磨之法来传戒,被称为中土戒律之始。西晋时,先后在寺内译经传法者有竺法护、安法钦、法立、法炬等,均为释门巨子,颇有建树。唐代的白马寺比魏晋时期有较大的发展。武则天执政后,白马寺由其亲信薛怀义主持,因而成为宫廷的重要寺院。后千余年,经三武一宗禁佛,屡有兴衰。现寺内存有天王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殿堂及古清凉台遗址;建筑、雕塑、碑刻等多为明、清遗物。山门内东西两侧有传为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人的墓,均拥土为堆,古木森蔚。寺东南有密檐式舍利砖塔一座,名齐云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风格与西安荐福寺小雁塔相仿。
布达拉宫:西藏著名佛教建筑。位于西藏拉萨盆地中央突起的红山上。木石结构,依山势构筑,共13层,高117米,东西长约360米。宫墙用石头和三合土砌成,厚达3米,坚固壮观。宫内有壁画、灵塔、雕塑等,是一大艺术宝库。为现存举世瞩目的著名建筑之一。
据史书记载,7世纪时,唐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姻,松赞干布为公主营建宫室,始建布达拉宫。但大规模的宫建迟在17世纪。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令第巴•索南饶丹主持扩建布达拉宫,历时8年,建成白宫部分。1653年,他自哲蚌寺甘丹颇章迁居布达拉宫。1690年,在第巴•桑结嘉措的统一经营下,集中全藏人力、物力营建红宫部分,历时3年,到1693年完工。经过半个世纪的多次扩建增修,布达拉宫才具有现在的规模。白宫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的宫殿。由布达拉宫正门拾级而上,经过廊道,有一个离地面60多米,面积1600平方米的广场,这是过去供达赖喇嘛进行喜庆娱乐活动的平台。平台东西两边各有楼房,从平台走上宫殿,并列着三排木质扶梯。当中的扶梯供达赖专用,两边扶梯则供僧众和官员上下。扶梯之上称德阳厦(堂),楼上东墙绘有松赞干布向唐请婚及文成公主进藏图画;北墙绘着文成公主进藏故事以及到拉萨时受到隆重欢迎的场面。北佛殿供有五世达赖喇嘛的坐像,其上覆盖金色屋顶,外观富丽堂皇。内有达赖喇嘛读经室。东佛殿(措木钦厦)正中供着格鲁派创始者宗喀巴的坐像,其周围环绕着数十尊小型的金佛。壁画绘有唐金城公主进藏故事。其旁又有一座经堂,供奉宁玛派祖师莲花生。 红宫在布达拉宫的中央,供奉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其中以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为最大,塔高达14米,用3721公斤的黄金和无数珍珠宝石镶嵌。五世达赖喇嘛遗体为坐式,两侧安置着十一世与十二世达赖喇嘛遗骸的小灵塔。西佛殿(司西平措)是五世达赖喇嘛的享堂,也是红宫最大的玄殿。五世达赖喇嘛进京朝见清顺治皇帝的壁画,处于显要部位。现存布达拉宫最古的建筑是法王洞。9世纪时,布达拉宫因吐蕃内乱遭到破坏,仅存法王洞。洞内供着据传为松赞干布生前所造的他自己和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人并列的塑像。
草堂寺:中国佛教三论宗祖庭。位于陕西户县圭峰北面。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迎龟兹(今新疆库车)名僧鸠摩罗什来长安,待以国礼,请住逍遥园演讲、翻译佛经。后于园旁“构一堂,以草苫盖”。称“大寺”。弘始八年后,罗什住寺,至十五年入寂。其间,罗什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众多经典。罗什寂后,门人为其立“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于寺内,塔高2.33米,塔身八面十二层,造型奇特,雕镌精美,历1500年至今基本完好。魏末周初,大寺一分为四,草堂寺即其一。唐代改为栖禅寺,天宝初年,飞锡法师住寺弘扬净土;元和年间,宗密禅师也常驻锡此寺,从事撰述。宋乾德四年(966)改名清凉建福院。金代复称草堂寺,曾作亭覆护罗什舍利塔。元代,逍遥园、栖禅寺、草堂寺三名并用。清雍正十二年(1734),罗什门人僧肇被封为“大智圆正圣僧”,因改名圣恩寺。同治以后,寺宇几全毁。1952~1956年曾经进行两次大整修,1981年开始翻新大殿、僧房。寺内现有新建大殿五间,内供阿弥陀佛座像一尊,日本赠鸠摩罗什木雕座像一尊;回廊十二间,内壁嵌列古碑石二十余方;钟楼一间,内放明钟一口;鼓楼一间,内竖《定慧禅师传法碑》。13世纪中,日僧日莲据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创日莲宗。1980年,日莲宗代表团曾参拜草堂寺;1982年再次访问中国,并在草堂寺与中国佛教界人士联合举行盛大法会。
崇圣寺三塔:中国西南地区著名佛塔。位于云南大理县西北原崇圣寺前。三座塔作三角形排列。大塔为千寻塔,建筑年代有唐贞观六年(632)、开元元年(713)与开成元年(836)诸说。但原崇圣寺铜钟有“建级十二年建铸”的纪年,可能建于南诏晚期。为密檐式空心砖塔,方形16层,高69.13米。塔身每层正面开券龛,内置石雕佛像,塔顶有铜制覆钵、相轮,塔刹在1925年地震时震落。南北两座小塔建于五代。为10层八角实心砖塔,各高42.19米。塔身表面涂有一层白色泥皮,雕有各式花纹,各层分别有券龛、佛像、莲花、瑞云、花瓶等雕刻作装饰,两塔顶各有三个铜制葫芦。1978和1980年重修时,在塔中发现南诏、大理时期文物600余件。
慈恩寺: 中国佛教法相宗祖庭。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郊雁塔村。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初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为其母文德皇后追荐冥福,扩建为大慈恩寺。当时寺院规模巨大,重楼复殿,计有房屋1897间。玄奘奉敕由弘福寺移居慈恩寺为上座,住翻经院,专务翻译。慈恩寺译场,以玄奘为译主,下设征文、缀文、证梵、笔受等科。主要从译人员皆挑选贤明才彦之大德,人数达千余人,是当时最大的国立译场之一。1931年由太虚法师主持,朱子桥、杨虎城两将军合力资助,在寺内设慈恩宗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进行修缮。寺内大雁塔创于唐永徽三年(652),为保存玄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而建。初为仿西域建筑形式的砖表土心5层方塔。武周长安(701~704)年间,由武则天及王公施钱,重加营建至10层,后经兵火仅剩7层。五代后唐长兴(930~933)年间西京留守安重霸再行修缮。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又加修饰,留传至今。塔本名慈恩寺塔,后据《大唐西域记》所记印度佛教传说故事而名雁塔。至于称大雁塔则是为与后建的荐福寺小雁塔相区别。塔高64米,塔身枋、斗拱、栏额均为青砖仿木结构。塔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均有拱门,可凭栏远眺。塔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楣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的说法图,刻有当时的殿堂建筑,是研究唐代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资料。塔南门两侧,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均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
初朴寺: 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之主寺。亦称磋卜寺。位于西藏拉萨西北堆垅(今堆龙德庆)。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由塔布拉杰弟子噶玛噶举派创始人都松钦巴修建。该派黑帽系历代转世活佛均驻锡此寺,僧徒众多。明代黑帽系活佛受封“大宝法王”,地位最高,此寺实力也最大。清初格鲁派得势,噶玛噶举派被迫承认格鲁派对此寺的管辖权,由达赖喇嘛派译仓一名僧官常住此寺,以示监督。寺内藏有元、明、清各朝给该派活佛的各种赐物和大量经典。今寺已毁。
大明寺:中国佛教寺院。又名法净寺。位于江苏扬州市西北的蜀岗上,东邻观音山。初建于南朝宋大明年间,故称大明寺。隋仁寿元年(601),寺内建栖灵塔,又改称栖灵寺。唐鉴真曾在此住持,弘扬戒律。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清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帝巡游扬州,去“大明”之名,改题法净寺。现寺为清同治年间两淮盐运使方 颐重建。寺院牌楼正面题“栖灵遗迹”,另一面题“丰乐名区”。为增进中日友好,促进佛教界友好交流,1973年寺内新建鉴真纪念堂,建筑形式着意仿唐,门、亭、廊、大殿古朴有据,气氛肃穆。堂内有鉴真楠木雕像,仿自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干漆夹 像。1980年鉴真坐像由日本来华展览,曾在此举行首展。
大兴善寺: 中国佛教密宗祖庭。隋唐著名译经馆。位于今陕西西安市大兴善寺公园内。唐时为长安城内靖善坊。隋开皇元年(581),文帝普诏天下,听任出家,广做佛事,大兴佛教。二年,移都南顿,敕令迁陟岵寺于新都“九五贵位”之地,重建为国寺。隋文帝在北周时原为大兴郡公,因以“大兴”命名。据《长安志》记载:寺建成后,崇广为京城之最,制度与太庙同。第一位寺主是与文帝为布衣之交的灵藏,兼领昭玄都。隋代住在寺内的有昭玄大统僧猛、继任昭玄统昙延及其随员等,协同王朝处理全国僧尼事务。开皇七年,召慧远、慧藏、僧休、宝镇、洪遵、昙迁等入京为“六大德”,并有僧众300余人入寺供养,令其为国行道。建寺同时即创设译经馆,先后有那连提黎耶舍、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彦琮等为主译,所出约占隋代译经总数半数以上。唐贞观三年(629),太宗令以波颇为主,于寺内译经。译馆所需令百司供给。天宝十五载(756),著名密教高僧不空住寺,为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帝师,封赐优厚。唐武宗禁佛时,寺院损毁严重。五代几不闻于世,宋代稍有修葺。清顺治五年(1648),僧人麸斋筹款大修。康熙二十三年(1684)川陕总督平安纳又率文武官僚施资大修,历十余年始竣工。1945年,太虚法师等于寺内创设世界佛学苑巴利学院。1955年,政府拨款全面大修。有殿堂五进,配以廊庑僧寮,规模为西安今存众刹之首。
大燕塔: 寺内大雁塔创于唐永徽三年(652),为保存玄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而建。初为仿西域建筑形式的砖表土心5层方塔。武周长安(701~704)年间,由武则天及王公施钱,重加营建至10层,后经兵火仅剩7层。五代后唐长兴(930~933)年间西京留守安重霸再行修缮。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又加修饰,留传至今。塔本名慈恩寺塔,后据《大唐西域记》所记印度佛教传说故事而名雁塔。至于称大雁塔则是为与后建的荐福寺小雁塔相区别。塔高64米,塔身枋、斗拱、栏额均为青砖仿木结构。塔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均有拱门,可凭栏远眺。塔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楣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的说法图,刻有当时的殿堂建筑,是研究唐代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资料。塔南门两侧,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均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
大昭寺: 藏传佛教寺院。全称羊土幻显殿。位于西藏拉萨市区,座东向西。建于7世纪中叶。相传由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先后联姻的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兴建。据藏文史籍记述,寺内原供奉尺尊公主带到吐蕃的不动金刚佛像(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8世纪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将其移置于小昭寺,而将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觉卧佛像(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像)迎至该寺供养。因“昭”为藏语音译,意为佛,故称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寺内建筑为木石结构,高4层。殿顶为藏式金顶和法轮。释迦牟尼(觉卧)佛像供奉于主殿中央,两廊殿堂供奉松赞干布与尺尊、文成公主塑像及其他佛像。四周走廊壁画琳琅满目,有佛教故事、人物事迹、密宗坛城及建寺经过等多种内容,主殿二、三层檐下,有成排的木雕伏兽和狮身人面泥质半圆塑雕。全寺建筑以藏式为主,兼具唐代建筑风格,并有尼泊尔和印度的某些建筑艺术特色。寺前的唐蕃会盟碑,立于唐长庆三年(823),以藏汉文镌刻碑文,反映了藏汉两民族历史悠久的亲密关系,至今仍然完好。唐柳在唐蕃会盟碑南侧,相传为文成公主手植,也称公主柳。立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劝人恤出痘碑,在唐蕃会盟碑和唐柳之间,汉藏两体文字已漫漶难以辨认。寺内保存有唐代乐器及相传为文成公主使用过的石制盥洗用具等文物。明代中官杨英、袁琦等人入藏所立石碑,在正殿大弥勒佛像后,字迹多不可辨认,立碑年代约在永乐至宣德年间。明永乐七年(1409),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发起大祈愿法会,此后每年藏历正月聚集数以万计的僧人在寺前诵经。乾隆五十八年,清廷颁赐金瓶,以掣签方式确定大活佛的转世“灵童”,其仪式亦在本寺觉卧佛像前举行。
多伦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实为二寺。1、清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帝在内蒙古多伦集内、外蒙古王公会盟,决定在多伦以北20公里的库伦地方建寺,以“江汉朝宗于海”的寓意,取名汇宗寺,有康熙帝《多伦汇宗寺碑文》记其事。寺内设正、副喇嘛各一人主持寺务。2、雍正九年(1731),雍正帝令在汇宗寺西南1公里处,建善因寺,供总管内蒙古格鲁派事务的章嘉呼图克图居住。建筑仿藏式寺院,门二重,有钟、鼓楼各一,汉、满文碑亭各一,正殿二重,前殿为楼,共81间,殿堂皆覆黄琉璃瓦,蔚为壮观,俗称新庙。
峨眉山: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四川峨眉县西南。相传为普贤菩萨应化的道场。因山势逶迤,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故名峨眉山。据传汉代即有佛寺。但据《峨眉山志》记载,峨眉之有佛寺,实以魏晋间僧肇所建黑水寺为最早。晋代建普贤寺,当为山寺奉普贤菩萨之始。西域阿罗婆多尊者到峨眉,时在晋代。唐僖宗时敕建永明华藏寺,重建中峰、中心、华严、万年、黑水、灵岩六大寺。又以山多火,将寺改名为集云、卧云、归云、黑水、白水等以三云二水而抑之。后黑水寺被称为峨眉祖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白水寺僧茂真奉敕重建六大寺,并铸造普贤菩萨铜像一尊,重六十二吨,供奉于白水寺(即今万年寺)。峨眉山原有大小寺院百余处,几经兴废,现存较重要的有:1、万年寺。峨眉山最大寺庙。创建于晋,名普贤寺,唐改为白水寺,明改圣寿万年寺。原有七殿,毁于火。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修建成砖殿,清代又加修建,分新、砖、毗卢三殿。1946年大火,除砖殿外,几毁坏殆尽。现有殿宇两座,系1953年重建。砖殿正中安置普贤菩萨铜像。2、报国寺。明代初建,清代重修,为山麓最大的寺院,主要殿宇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藏经楼等。3、伏虎寺。以山形如虎蹲伏,故名。建于明代,清代重修,为入山第一大寺。4、善觉寺。原名降龙寺,建于明代,清代重修。5、清音阁。唐代名中心寺。阁下有接王亭,传为康熙时山僧迎接御前侍卫奉命携带御物之处。6、光相寺。在高峰金顶。相传建于东汉,原名普光殿。历代兴废不一。正殿永明华藏寺,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殿后最高处,原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所造铜铸佛殿一座,广一丈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高二丈五尺。中安置普贤大士铜像,四壁铸出万佛。铜殿与华藏寺均焚于火。在铜殿遗址附近留有两座铜塔。因峰顶原有铜殿在阳光下发出光芒,故名金顶。传说在夜间可睹佛光及圣灯等奇迹,为佛教徒朝拜峨眉最后目的地。此外,尚有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等寺院多处
法源寺: 中国佛教古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相传唐太宗为悼念征辽阵亡将士,于贞观十九年(645)诏令修建,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建成。初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史思明改为顺天寺。辽清宁三年(1057)幽州大地震,寺毁,后又修复。明正统(1436~1449)年间重修,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又改为法源寺。北宋钦宗被金兵掳至燕京,曾被拘留寺内。金大定十三年(1173)曾作策试女真进士的考场。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宋朝遗臣谢枋得被拘在此,绝食至死。寺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大悲坛、藏经阁及东西廊庑等。所藏历代文物有唐《无垢净光宝塔颂》,辽《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北齐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像,宋木雕罗汉,元铜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均为雕刻艺术和铸造技术的佳作。现经修缮一新,建有玄奘纪念堂,陈列玄奘法师的头骨及其著述等纪念物。中国佛学院今设寺内。
甘珠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格鲁派的第一座寺院。全名喜足尊胜洲。位于拉萨东达孜县旺古尔山。明永乐七年(1409)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贵族仁钦贝、仁钦伦布父子的资助下主持兴建。全寺共分夏孜、绛孜二札仓(经学院),过去规定僧人定额为3300人。重楼复殿,至为壮观。寺内保存有明清两代许多珍贵文物,宗喀巴的灵塔也建于寺内。该寺住持,藏语称甘丹赤巴,宗喀巴首座弟子贾曹杰接替宗喀巴法位,为首任甘丹赤巴,其后,每七年一任,至1954年已传至九十六代。甘丹赤巴名义上是甘丹寺座主,实际上是格鲁派教主的地位。 1980年进行修缮,殿堂内的佛像和壁画已次第恢复旧观
国清寺: 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位于浙江天台城北天台山麓。隋开皇十八年(598)晋王杨广承智顗大师遗意建成,初名天台山寺。隋大业元年(605)炀帝赐国清寺额。唐宋元明诸朝曾多次整修。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所建。1973年曾进行全面修缮。现有殿宇14座,房屋600余间,面积达19800平方米,规模宏大,殿宇雄伟。主要建筑有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观音殿、钟楼、鼓楼、方丈楼、迎塔楼、藏经楼、妙法堂、安养堂、斋堂、文物室等。大雄宝殿中有明代铜铸释迦牟尼坐像,连座高6.8米,重13吨。坐像壁后,有以观音像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殿左右列元代楠木雕制的十八罗汉,雕工精细,造型优美。寺内有古梅一株,传为隋代该寺第一任主持灌顶手栽。寺外有一行墓、丰干桥等古迹。唐贞元二十年(804),日僧最澄偕弟子义真来寺从道邃、行满学天台宗教义,并依道邃受菩萨戒。次年携佛教经论疏记200余部回国,开创了日本佛教的天台宗,其信徒尊国清寺为祖庭。
华严寺塔:中国佛教华严宗佛塔。建于陕西长安县韦曲少陵原半坡华严寺内。该寺建于唐贞观年间,为华严宗发源地。清乾隆年间因少陵原坡塌崩,殿宇被毁,现仅存砖塔两座。东边一座为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的墓塔,方形七层,高约13米,塔上镶有石刻“严主”两字,二层上有“无垢净光宝塔”石刻,塔下有唐大中六年(852)刻《杜顺和尚行记碑》,现移至陕西省博物馆保存。西边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即澄观)塔,六角五层,高约7米,塔上镶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
净业寺: 中国佛教律宗祖庭。位于西安城西南之终南山丰峪口内。初建于隋,盛于唐。道宣曾在此潜心著述,创宗立说。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述,麟德二年(665),诏令道宣于此建石戒坛,依新法为岳渎沙门再受具足戒。道宣曾从玄奘译经,亦曾应诏为西明寺上座,但仍常住净业寺。因寺在南山,称其宗为南山律宗。同一时期,怀素的东塔律宗和法砺的相部律宗衰微不传,而南山律宗独盛天下,后世遂尊净业寺为律宗祖庭。唐以后寺渐陵夷,明正统二年(1437),住持云秀曾加修葺。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塔倾,至隆庆年间重修。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诸山长老重修道宣律师塔。道光十二年(1832),又作大修,增置田地并立规约碑记。民国年间,有闽僧智海去南洋募捐,为寺置田,并在寺东山谷修建茅蓬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寺改为十方常住寺院,立十方碑记,每年结七净修。现寺有大殿、禅堂、法华堂、伽蓝殿及僧寮等。寺外东北有道宣律师舍利塔。
开元寺双踏: 中国古代佛塔。位于福建泉州市西街开元寺。东塔名镇国,西塔名仁寿,耸立于东西广场,相距约200米。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为木塔,宋宝庆三年(1227)改建为砖塔,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重建,改为石塔。高48.24米,塔基须弥座上有浮雕的释迦牟尼本生故事30多幅。塔身的每一门龛有浮雕的佛像,雕工精细,神态生动。西塔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初为木塔。北宋时改建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建为石塔。高44.06米,双塔均仿楼阁式木塔结构,八角五级,巍峨壮丽,为石塔建筑的珍品。
拉朴楞寺: 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全名喜足论修兴旺右旋吉祥寺。在甘肃夏河县。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嘉木样一世活佛在蒙古和硕特部在青海的首领察汗丹津的资助下,主持兴建。寺为藏汉合璧建筑,有经堂、佛殿、昂欠(活佛府第)、札仓(经学院)等。大经堂为僧众集会、诵经学习之所,有前、正、后三殿。前殿有楼,楼上供松赞干布像。前殿、正殿间为大庭院,供僧众辩经之用。正殿供奉释迦牟尼、宗喀巴及历代嘉木样活佛塑像,有乾隆帝御赐“慧觉寺”匾额,用汉、满、蒙、藏四体文字书写。有佛殿多座,其中弥勒佛殿高六层,为寺内最高建筑,因本殿上覆鎏金铜瓦,俗称大金瓦寺。殿门挂有嘉庆帝御赐“寿禧寺”匾额,也是用四体文字书写。殿内供弥勒佛一尊。释迦牟尼殿,高三层,仿拉萨大昭寺,亦为鎏金铜瓦屋面,因较弥勒佛殿略小,故俗称小金瓦寺。后殿三层为护法殿,是历代嘉木样举行坐床(就职)典礼之所。宗喀巴佛殿屡有毁建。现存建筑高三层,殿的两侧绘释迦一生故事,堂内供宗喀巴鎏金像一尊。千手千眼观音殿,内供名贵佛像多尊。嘉木样的昂欠有上、中、下三院。上院德容宫设有嘉木样的九龙金座,座上陈列法衣法具,举行法会时,嘉木样在此讲经说法,摩顶受礼。两侧楼房,为嘉木样夏、冬住处。寺内原有六个札仓,即闻思院(修学显宗三藏教义)、续部上学院和续部下学院(均修学密宗教义)、时轮院(修学天文历算)、医学院(修学医术及药物学)、喜金刚院(修学佛教法事仪式和音乐舞蹈等)。这些学院是甘南藏族地区的佛教最高学府。此外尚有金塔、辩经台、印经院、藏经楼等。藏经楼有高达4~5米的大书架,藏有藏文经典、文法、藏史、历法、音乐、哲学、美术等书籍,多达6万余卷。每年农历正、四、六、九四个月分别举行四大法会,届时藏、蒙、土、汉各族佛教徒多来瞻仰礼拜,为甘南佛教活动的中心。1985年4月,大经堂毁于火。现已按原样重建。
灵渡寺: 香港最早的寺庙,港地佛教的发源地。位于风景秀丽的元朗厦村西侧。相传梁代禅师怀渡留居此地而得名。寺内最早的建筑始于唐代,后经陆续扩建。现有的主体建筑建于1840年。1860年重新修建,至1927年完成。寺内保存有历史价值的大钟、怀渡井等文物古迹。清代粤中名儒陈澧题匾称:“云动山移,泉飞石立,池平树古,水曲花回。”该寺是目前香港、九龙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和游览佳境。
灵隐寺: 中国佛教古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杭州西湖西北的灵隐山麓,面对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初年。相传印度僧人慧理至此,认为飞来峰是“仙灵所隐”之地,遂面山建寺,取名“灵隐”。唐大历六年(771)整修,会昌年间寺毁。五代吴越国时,曾两次扩建,当时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房屋一千二百余间,僧徒三千人。南宋时定为中华五山之四,属临济宗。元至正十九年(1359)毁。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建觉皇殿,宣德五年(1430)毁,九年重建,隆庆三年(1569)毁,万历十一年(1583)重修。清顺治六年(1649),重建,康熙帝南巡时赐名“云林禅寺”。1956、1970和1987年曾三次大修。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等。天王殿内有弥勒佛坐像,木雕韦驮像和四大天王坐像。韦驮像传为宋代遗物。大雄宝殿高33.6米,单层三重檐,琉璃瓦顶。殿正中有金装释迦牟尼坐像,高9.1米。大殿后壁,塑有立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上有大小佛像一百多尊。大雄宝殿前两座八角九层石塔和天王殿前两座石经幢,都是五代吴越国末期遗物。寺前飞来峰岩壁上有五代、宋、元时期的大小石窟造像380余尊。其中以笑容满面、袒腹踞坐、造型自然生动的弥勒佛为最大,系宋代作品。元代造像数目最多,保存完整。
六合塔: 中国宋代古塔。位于浙江杭州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其地旧有六和寺,塔因寺得名。初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吴越王钱 为镇江潮而建。共九级,高五十余丈,北宋宣和三年(1121)焚毁。后经多次改建和整修,现存的砖构塔身为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重建,隆兴元年(1163)建成。塔刹系明代重修,外部十三层木檐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建。塔高59.89米,平面呈八角形,外观十三层,内为七层,塔内有阶梯可达顶层。塔内须弥座上砖雕的飞仙、乐伎、海石榴、荷叶花、宝相花、凤凰、狮子、麒麟、仙鹿以及回纹、云纹、如意等图像,是研究南宋装饰图样的可贵资料。塔内还存有南宋尚书省牒碑和四十二家写的《四十二章经》残石等。1953年和1970年两次整修后,显得更加壮观。
六榕寺: 中国佛教古寺,禅宗道场。位于广东广州市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初名宝严寺。五代南唐时改称长寿寺。北宋端拱二年(989)重修后,供奉禅宗六祖惠能,改称净慧寺。因而成为禅宗道场。元符二年(1099)苏东坡来寺游览,见寺内有古榕六株,挥笔题“六榕”两字,寺僧将字刻于石壁之上,后人改称六榕寺。寺原占地甚广,明初以后,寺院渐次缩小。近年,人民政府曾拨款进行修葺。主要建筑有花塔、六祖堂、观音殿等。六祖堂内有北宋端拱年间铸造的六祖惠能铜像。寺内还有清康熙二年(1663)铸造的三尊大型铜佛像,每尊高6米,重10吨,观音殿有同时铸造的观音像,高4米,重5吨,皆为颇具艺术价值的佛教文物。碑廊保存自宋至清的一批碑石,是研究寺塔历史沿革的珍贵资料。 花塔与寺同建,原名舍利塔。北宋初毁于火。绍圣四年(1097)重建,改名千佛塔。高57米,八角九级,每级皆有暗层,合共九级十七层,沿梯级可达塔顶。塔内供奉佛像88尊,塔顶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铸造的千佛铜柱,上面装有九霄盘、宝珠,连同四周的铁链,重约5000公斤。因以琉璃瓦盖檐角,塔身华丽,通称花塔。塔身原为砖木结构,1915年因地震损坏,1933年整修时内部用钢筋水泥加固。近年又加以整修。塔仍保存宋代建筑风格。
龙华寺:中国佛教寺院。位于上海市南郊。相传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但据宋、元地方志书记述,皆称为北宋初吴越王所建。北宋治平元年(1064)改名空相寺。元末毁于兵燹。明永乐年间重建,复称龙华寺;嘉靖三十二年(1553)赐名万寿慈华禅寺;万历年间赐毗卢佛像、金印等,位列天台宗十刹之一。明末颓圯。清顺治年间,传临济宗第三十二世韬明禅师任住持时,曾扩建殿堂,今寺内花苑存其墓塔。咸丰、同治间又遭兵燹,经僧观竺等募化修复,从光绪元年(1875)至二十五年重建,中轴线上建有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五进殿院,两侧建有三层重楼的钟楼、鼓楼和偏殿。1957、1979年曾两度全面整修,古刹重光,海内外朝拜观光者甚众。寺前有塔名龙华塔,相传亦为三国时创建。但据史料记载,乃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寺虽数度被毁,而塔幸未波及。明清两代,先后大修。20世纪初,该塔一度改建,但设计不伦,古塔减色。1954年经古建筑专家勘查设计,精心施工,又恢复宋代风格。砖木结构,七层八角,高40余米,顶有露盘、宝瓶等组成的刹杆,飞檐曲栏,雄伟壮观。
龙山寺:中国台湾省佛教寺院。位于台北市万华区(即艋 )。清乾隆三年(1738)创建,历时二年建成。嘉庆、同治间先后受地震和风雨破坏,以后屡加修缮。1920~1926年曾加改建,1953~1965年又进行了扩建。相传该寺为福建晋江县安海镇龙山寺的支庶。寺院殿宇金碧辉煌,供奉观音、文殊、普贤等。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有盛大祭典,为台湾香火最盛寺院之一。正门两侧的两铜柱为早期遗物。
曼飞龙塔:中国傣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塔群。位于云南景洪县大勐笼曼飞龙后山上。建于1204年,由九座砖构白塔组成。九塔平面呈八瓣莲花形,主塔居中,高16.29米,八个小塔分列八角,高约9米,圆形基座八角各有一个佛龛,供赕塔用。九塔座下各砌佛龛,内供佛像。尖形刹顶由莲花座、相轮、宝瓶组成。塔群布局和谐,造型独特,具有傣族的民族风格。
妙应寺白塔: 现存元代藏传佛教大塔。又称白塔。位于北京阜成门内。因塔身通体皆白而得名。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建。当时入仕中国的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曾参与设计与修筑工程。塔高50.9米,下部为三层方形折角须弥座,其上为半圆突起莲瓣组成的覆莲座和承托塔身的环带形金刚圈,方形折角塔基自此过渡到圆形塔身,自然而富装饰性。塔身似硕大的覆钵,上有7条铁箍环绕,顶端承托直径9.9米、上覆40块放射形铜板瓦的华盖,其周边悬挂36个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每个高1.8米,有镂空花纹,风来铃响,清脆悦耳。华盖上为铜质小塔形宝顶,高约5米,重4吨。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塔前增建寺院,赐名大圣寿万安寺,由四层殿堂和塔院组成,规模宏大,为元世祖营建大都城的重要工程之一。明天顺元年(1457)改为今名。
南华寺: 中国佛教禅宗著名寺院。位于广东韶关市南。人称“东粤第一宝刹”。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三年(504),初名宝林寺。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得五祖弘忍赏识,传得法衣,回到岭南隐居十余年。仪凤二年(677),惠能到曹溪,住持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发展禅宗南派,故佛教徒称宝林寺为祖庭。唐代敕名中兴寺、法泉寺。宋初赐名南华禅寺,沿用至今。寺内有六祖殿,供六祖像,相传是惠能的肉身。寺内泥塑五百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现保存有唐代千佛袈裟、水晶钵盂、北宋木雕罗汉像及大藏经等大量珍贵文物。
南普陀寺:中国佛教闽南名寺。位于福建厦门五老山下。始建于唐,五代僧人清浩改建为泗洲寺。元明以后时有兴废。清康熙年间,靖海将军施银重建,因寺中供奉以观音菩萨为主,又在浙江普陀山之南,故名南普陀。寺内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和藏经阁等。大悲殿高约十余米,八角三层飞檐蹿角式,全以斗模仿架叠而起,殿中供奉观音四尊大雄宝殿金碧辉煌,供奉三宝千手观音等造像。藏经阁为二层阁式建筑,二楼为玉佛宝殿,供奉玉佛甚多,其中有缅甸的释迦牟尼涅槃白玉像。还有明宣德元年(1426)铜铸观音菩萨像等。阁内珍藏中外佛典经书达数万卷。寺内保存碑记刻石,有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陈第、沈有容题名石刻,还有清乾隆御制碑,为有关台湾林爽文、庄大田起义的实物史料。1925年会泉任住持,在此创办闽南佛学院。
普陀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亦称补陀洛迦。在浙江普陀县。相传为观音菩萨应化的道场。唐以前传有梅福等寄隐修道,故又名梅岭山。据佛教传说,唐大中年间有一印度僧人来此,亲睹观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故称此地为观音显圣地。佛经有观音住南印度普陀洛伽山之说,因略以称岛。唐大中十二年(858,一说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日本僧惠萼(一作惠锷)礼五台山得观音像,归国时舟过普陀山遇风不能进,遂留像归安开元寺(今称“不肯去观音院”)。自北宋以还,该山观音信仰盛行,寺院渐增,僧众云集。元《补陀洛迦山传》仅提到宝陀寺、潮音洞、善财洞、盘陀石、三摩地、真歇庵等几处,可见寺庙不多。南宋绍兴元年(1131)将普陀山佛教各宗归于禅宗。明清三代相继兴建寺院,至清末遂有三大寺、七十余庵堂与一百多处茅蓬。主要寺院有:1、普济寺。为普陀最大的寺院。传为真歇禅师初住之寺,后有慧辉、普济、怀信、祖铭等相继主持,几经兴废。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敕建圆通宝殿并赐额。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敕建佛殿,三十八年重修大殿,赐寺额“普济群灵”,改名普济禅寺。现存大殿为清雍正九年(1731)奉敕重建,有殿阁堂庑200余间,为山中供奉观音大士之主刹。2、法雨寺。明万历八年大智真融创建,名海潮庵。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护国镇海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兴修大殿等,赐额“天花法雨”,因改今名。同治、光绪年间续有兴建,现存殿宇245间。3、慧济寺。亦称佛顶山寺。明初僧慧圆结茅山顶,创立慧济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扩庵为寺,名慧济寺。全寺有四殿、七宫、六楼,与普济、法雨并称为普陀三大寺。此外尚有洪筏堂、锡麟堂、药师庵、澄心庵、息来庵、三圣庵、文昌阁及妙峰庵、悦岑庵、鹤鸣庵、大乘庵、长乐庵、长生庵、双泉庵、常明庵、逸云庵、伴云庵等。
栖霞寺 中国佛教江南古寺。位于江苏南京市东北的栖霞山中峰西麓。始创于南朝齐永明元年(483,一说七年),以明僧绍(即明征君)住宅改建。唐高祖李渊增建殿宇四十余所,改名功德寺。清咸丰五年(1855)毁于火,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寺僧宗仰重建,其后屡加增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佛阁、藏经楼、摄翠楼等。大佛阁又名无量寿殿,殿中无量寿佛,坐身高约10米,佛座高约2米。山门外有《明征君碑》,唐高宗李治撰文,当时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写,为江南古碑之一。寺后山崖凿有众多佛龛、佛像,称千佛岩,与大同云冈石窟齐名。寺内有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五代南唐(937~975)时重建。八角五层,高约15米,为仿木结构石塔。基座四周绕以栏杆,以覆莲、须弥座和仰莲承受塔身。须弥座腰部各面有释迦牟尼成道八相图。塔身第一层较高,雕有板门四天王和文殊、普贤像。以上各层每面都刻有小佛像。石雕莲花形塔顶为近代所制作。
青龙寺:中国佛教密宗寺院。位于陕西西安城南郊乐游原上。唐时为长安城延兴门内新昌坊。该寺前身是灵感寺,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唐武德四年(621)寺废。据传,龙朔二年(662)城阳公主患病,苏州和尚法朗诵《观音经》祈佛保祐得愈,公主奏请复立为观音寺。景云二年(711)改名青龙寺。唐会昌五年(845)禁佛时寺废。次年又改为护国寺。大中九年(855)长安左右两街添置寺院八所,该寺又恢复本名。北宋元祐元年(1086)以后寺院废毁,地面建筑荡然无存,殿宇遗址被埋没地下。青龙寺是唐代密宗大师惠果长期驻锡之地。日本真言宗的祖师空海到华后,在此寺受学于惠果。诃陵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僧人辨弘,新罗僧人惠日、悟真也曾从惠果学习密宗教法,因此,青龙寺盛名远播海外。
1973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青龙寺遗址进行发掘。根据发掘报告,遗址有两处,一为塔址,一为殿堂遗址。塔基正中有一直壁方坑,当是塔心的地宫部分。此塔可能是隋唐盛行的方形木塔。殿址位于塔址东侧50余米处。殿址台基面呈长方形,放柱础石夯土墩,东西五排,南北六排,中间缺少两墩。夯土墩形成柱网状,似为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格局。中心减二柱部位,可能是密宗佛殿的一种特殊设置。台基东西两侧发现有呈坡状慢道。台基北面中部有踏道遗迹,台基南面中间有露道。出土遗物有银质及鎏金小铜佛,唐代建筑材料等。1982年,西安市同日本国香川、德岛、高知、爱媛四县协议在青龙寺遗址共同修建的空海纪念碑落成。另外,修建了惠果、空海纪念堂。该堂是日本真言宗各派总大本山会、日中友好真言宗协会与西安市共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纪念堂选址在考古发掘的四号殿堂遗址以北六米的地段。平面布局采用早期旧殿遗存,为面宽五间,进深五间的大方殿。复原后的方殿体积高大,气魄雄伟,具有唐代建筑风格,是西安第一座复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