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佛之光
佛教仪轨
|
中国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然近代以来,传统的优秀礼仪在世俗社会中多已失传,唯有佛门之中,较好地保存了传统的礼仪文化。不依规矩,则不成方圆,身教重于言教,礼仪是最直接的以身传教、身体力的行为规范。走进佛门这块净土,我们可以用心灵去感受佛门礼节的高雅、庄重与威仪。 第一节、敬佛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最初佛教初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佛寺是清净的圣地,所以进入寺庙衣履要整洁,不能着背心、打赤膊、穿拖鞋。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或做道场时,不能高声喧哗干扰。未经寺内职事人员允许,不可随便进入僧人寮房(宿舍)等地方。为了保持佛地清净,严禁将一切荤腥烟酒及其制品带入寺院。 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信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默念 偈 云: “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处理,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十方三世一切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十方三世一切僧)、合掌(口念: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三、如何礼佛 拜佛具有忏悔罪过、修持禅定与感恩礼敬的意义,藉拜佛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并检讨自我、忏悔过去所造的业障,这样不但有助於人格的提升,也能让人的身心安定。 每当到了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尘的清净与安祥,生起了一份庄严与宁静的心,令人自然而然的想进入大殿,礼佛三拜,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而从柔软、徐缓而安详的弯腰礼佛动作里,感受到礼佛者的安定与谦卑。 不了解佛教的人,认为拜佛就是迷信、崇拜偶像。事实上,佛教是透过拜佛的动作,礼敬佛菩萨,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同时,拜佛也可同时忏悔自己所造的恶业。所以,拜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学习的宗教仪式。 拜佛的动作,是心诚意敬的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将两肘两膝以及额头著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故又称为顶礼。弯腰低头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当五体投地,接触到大地时,则令人感动於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怀著感恩心,以饮水思源的心,感谢大地,感谢一切众生。而从拜佛的动作,让人连想到,当人的内心充满了礼敬、感恩与忏悔时,也有如稻穗一样的,因成熟而下垂;而拜佛的意义,也就是如此了。如果再细分,拜佛含有四层意义: 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冲。 4.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著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後达到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也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反正「他」在拜。所以,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轻松缓慢地体验拜佛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否则拜得太快,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宁静、安定。 拜佛时,前额著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後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後,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感觉自己的体验,体验自己的感觉,感觉每一细微的部分。如果拜佛的时候,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於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若是不便来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旷明亮处,藉由礼拜来忏悔、感恩,或舒缓身心。特别是当您感到心浮气躁时,不妨透过拜佛的动作来安定烦乱的心思。 在礼佛的时候我们要知道: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麽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礼佛三拜之含义: (1)折伏骄慢心 (2)见贤思齐 (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4)其方法 第一拜:忏悔弟子○○愿与众生同修忏悔。 发露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义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实相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妄, 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愿与法界众生 同消三障诸烦恼,同得智能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弟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5)礼三宝文 我弟子○○愿与弟子多生、现在父母、师长、知识、檀越、法俗眷属、冤亲债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各个得仗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身、智、行、愿威神之力清净三业分身尘刹尽未来际,一心顶礼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礼佛观想文: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 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礼法观想文: 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 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礼僧观想文: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菩萨影现中, 我身影现圣僧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4、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间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第二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第三拜念赞僧宝偈:僧宝清净不思议,身披如来福田衣;堪作人天功德主,坚持戒行学无为。供养前三真实僧宝。所获功德正等无异。如是四类圣凡僧宝。利乐有情恒无暂舍。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6、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 7、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 9、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其他人不得用。 第二节、敬法 一、如何请经、持经 1、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 2、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将经书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将经书卷之若筒。 二、如何诵经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必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念。 5、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折叠经页。 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或以纸条记之,将经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当知: 诵经的目的,是为了开智能。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信心愿力。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 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 9、摆放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之。 10、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如实在无法修补时,可以焚烧之,将余灰洒于清净之处,勿使人践踏到。 第三节、敬僧 一、僧五敬德 1、发心离俗:谓出家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 2、毁坏形好:谓出家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佛田。 3、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情之爱,而一心积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4、委弃躯命:谓出家人委弃生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5、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净德,应当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静坐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上厕所、乘车船、睡卧等时,勿礼拜大德。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时,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不起立示礼。 2、遇大德入寺院中,当集合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班首称:顶礼某大德,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入佛殿后,向佛行礼,口称:顶礼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 4、顶礼大德时,虔诚一拜即可,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师夫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着己意。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而大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遇师即顶礼,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有失庄严、端正。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 8、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不得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三、称呼大德 佛教的教制、教职在各国不尽相同。在我国寺院中,一般有住持(或称方丈,是寺院负责人)、监院(负责处理寺院内部事务)、知客(负责对外联系),可尊称高僧、大师、法师、长老等。佛门弟子依受戒律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出家五众和在家两众。出家五众是指:沙弥、沙弥尼、式叉尼、比丘、比丘尼。在家两众是指:优婆塞和优婆夷。佛教徒出家的俗称和尚(僧)和尼姑(尼),最好尊称法师、师太。不出家而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称居士,可尊称为檀越、护法、施主等。具体称呼如下: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 2、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称作师父。 3、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则可仅称师父、或于其名号下加称师字,如有○○师即可。 4、因僧尼出家后一律姓释,出家入道后,由师父赐予法名。故请问大德名号时,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尊号、法师尊号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未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 四、与大德谈话 1、若有问题请问大德,应说请开示。 2、与大德谈话,立处不可高于大德,亦不应站立路中。如果师父在楼上,要到楼上请师父开示,如果师父在楼下,不可在楼上扯开嗓门地叫唤师父,应该到楼下来请示。 3、请开示,应请大德自订时间,以免影响大德修持,且应事先与师父约定时间,比较理想。 4、大德问话,当坦诚大方,据实回答。 5、大德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当侧立静候招呼,不得率尔插嘴,失却敬意。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后再请示。 6、大德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上前与之谈话。 7、若有比丘或优婆塞于深山崖洞独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请法供养。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独自汤药奉侍,应当请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第四节、四威仪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教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一、行如风 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时,眼睛要平视,不可左抛又瞄,不可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仪之相。 二、立如松 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地安稳,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并于适当立时则立,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仪之相。 三、坐如钟 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由后观之,彷如大钟一般稳定。切不可坐姿前倾、后仰、左右倒斜。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仪之相。 四、卧如弓 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譌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第五节、佛门日常礼仪 一、入 1、消假:回寺院后,先到大殿向诸佛菩萨顶礼消假,次至师父处顶礼消假。 2、接驾:见到有法师来,应顶礼接驾。 二、出 1、告假:欲离寺前须先向佛菩萨礼拜告假,次向师父告假。 2、送驾:送师父出门当顶礼送驾。 三、穿着海青应注意之事项 (一)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时双手同撩前片。 (四)长跪起身时,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收回。 (五)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六)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四、斋堂仪规 寺院的食堂称为斋堂或五观堂,师父们吃饭称为过堂。所有修道的人,都应该在吃饭时,修三念五观。 (一)内外威仪当具足 1、内:食存五观 五种观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你要算一算这一粒米需要有多少的功,才能成就这一粒米?古人有这几句偈颂说得很好: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吃了不修道,披毛戴角还。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杂话、起诸分别。 (二)三念是: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三愿(念): 1、愿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诸恶莫作) 2、愿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众善奉行) 3、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因出家之食悉由十方檀越信施而来,食时心存五观,是告诫出家佛弟子不要平白受食。吃饭时,不可作贱饭粒,粒米维艰,来处不易,应该想到农夫的辛苦,而带着感恩的心情受食。不可计较食物多寡、好坏,而存好恶之心,要思忖己德,是否经得起十方善信的供养,由此心生惭愧,警惕自己对食物勿妄起分别心,而以离贪瞋痴三毒习气为宗旨。对出家僧人而言,食物只是治疗饥病、滋养色身、长养慧命的药物而已,绝不可恣意贪食。故应将饭食作药食想,借假修真。要将进食与身心的修行紧密联系起来。所以一般寺院斋堂里有一副对联是:“五观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食存五观,说明凡受食时,当生惭愧之心,加勤精进用功办道,否则若三毒未了,则信施滴水难消。表明它对于世人反省自律、养成珍视他人劳动、爱惜粮食的习惯,有着启发和借鉴的作用。 佛陀明白教诫弟子,食为行道而不为益身,故修道之人于受食时(先吃三口淡饭不吃菜)须作如下三愿:一、于初下匙时,心须想念:愿此生一切身、口、意恶业,悉皆断尽。二、于次下匙时,心须想念:愿此生所修之一切善法,悉皆圆满具足。三、于后下匙时,心须想念:愿此生所修之善根,回施众生而普共成佛。这种断恶修善度众生的菩提大愿每天于受食时念念增长,为将来的成佛种下无边的资粮。 食时摄心用功,食毕则为施主祝愿回向。祝愿即是为施主祝愿,令获大功德利益的意思。“施者受者,俱获五常,色力命安,获无碍辩。”现在丛林早斋唱“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午斋则唱“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僧众结斋时一般这样祝愿“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佛陀在经中多处讲到供养三宝的功德不可思议。三宝是无上福田,施主由供养财物功德,必然获福无量,乃至将来共成无上菩提,这也正是佛陀出现世间的本怀,所以大众僧也作如是祝愿回向,感念信施护持,祈望众生得到真正的利益和安乐。 附斋堂对联: 一屋一椽,一粥一饭,檀越膏脂,行人血汗,而戒不持,而事不办,可惧、可忧、可嗟、可叹; 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流光易渡,幻影非坚,凡心未尽,圣果难圆,可惊、可怕、可悲、可怜。 淡薄山家味;辛苦盘中餐。 用耳不如用目;斋口却要斋心。 洗钵有时逢上客;无缘定不到寒山。 深知稼穑艰难苦;细嚼菜根滋味长。 三时造就人天供;六味调和般若香。 帘前飞鸟施余食;窗外落花秀可餐。 堂列众僧,每向钟鸣齐供养;食无兼味,休嫌市远俭盘餐。 五夜工夫,铁脊梁将勤补拙;三时粥饭,金刚屑易食难消。 儒生多咬菜根香,我辈亦宜珍铁汁;羽客不亲烟火气,僧人还自爱心斋。 钵中是什么东西,岂可不觉不知吃了过去;心上但有些欠缺,必要明清明白打算净来。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龙珠、精华,如吾人本具之如来智能德相,即所谓的摩尼珠,欲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 2、手:谓之龙口含珠。 3、筷子:谓之凤点头。 五、讲堂规约 (一)闻法的心态-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满装智能法音,开创自在的人生。 (二)闻思修-专注的听,仔细的想,行我所知,才能达到闻法的真义。 (三)独坐的威仪-抬头挺胸,端坐摄心,会让你听得更深入,更清楚。 (四)桌面整洁-桌面是摆放经书的道场,保持桌面整洁,就是恭敬佛法的具体表现。 第六节、供僧 僧者为众生之良友福田,所以称为“福田僧”,能令众生植福故。昔日目犍连尊者,为求亡母脱离饿鬼之苦,佛陀告之于 七月十五日 结夏圆满之佛欢喜日,设大斋会供僧,以盂兰盆盛物,等心供之。以此供僧功德,目犍连母得脱恶道,此是七月盂兰盆会之由来。故知以神通著称的目犍连尊者尚须假供僧之德度脱亡母,更何况一般凡夫;故佛弟子亦应修供僧法以积己之福。 供僧除于盂兰盆会行之以外,可随时于所知的僧寺供养,或平时、或节日、或僧做大斋会集百千僧时,佛弟子均可随喜参与,随力供养。供养物以斋饭菜茹、水果、衣服、日用品、金钱等皆可。 供僧宜以僧团为单位,于现前僧众不论僧尼、老少,学问高低,皆以平等心供养之。供养时,亲手一一奉之;若女众供男众或男众供女尼,则应以小盘垫之,勿亲触,以表对僧戒恭敬之心。若供僧斋饭居士宜随待在旁,待僧食毕祝愿后方离。所余饭菜,若僧舍 于白衣 居士则可共分食之。 供僧重在以恭敬心供养,供养物则随力所能,若多亦无妨。既以供养之物则随僧受用,因佛弟子发心供养,则功德已成就,余则不应妄动心念过问僧众之使用。 第七节、放生 放生是佛弟子履行菩萨道的方法之一。佛门对三恶道众生种种济度方法,譬如饿鬼道众生,以焰口、蒙山济之;地狱众生有地藏法门度之;而对畜生道众生,最直接的方法即时给予生命的救度——放生。虽然畜生身苦,但蝼蚁尚且贪生,侳生对生命的执着,对死亡的恐惧,尤其是被宰杀的痛苦,可说是世间之至苦。是故佛弟子应常行放生,以免畜生受于极苦。 放生应于有因缘时随时力为之,如遇畜生受缚或将被杀,应及囬救之。若举行放生法会,则应避免商人事先大肆搜捕供用,而失放生之精神。放生时,先为其说三皈依及简白的佛法开示,令其种下佛法种子,而后携至适当场所放之。 佛弟子常行放生可长养慈悲心,不仅能对亲人眷属慈悲,对人、乃至广及一切众生,皆能以悲心待之而消除嗔恨、恶念。并以是善法得善果:长命、少病、身体健壮、精神充沛之报体,所以佛弟子应常行放生。 今世人以环保之事而抨击放生者,实失大利,并误导于人失大慈悲心;须知放生是于众生将被杀戮而解救之,既免众生之苦痛,又增吾人慈悲福德,其利大哉大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