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佛之光
佛典教义
|
佛教创始于印度,经过西域传入中国,如果想发扬光大,使大多数人能够信受奉行, 就必须使教义得到广泛的传播,深入群众。可是宣扬教义的佛教经典是用梵文或其他外 国语言记录的,为了中国人民能够通晓,就必须翻译成中文。佛典翻译是个非常艰巨的 工作。一则佛典是佛所说或者诸菩萨所解说,翻译时必须严肃审慎;二则佛典的数量过 大,不是少数人短期间内所能完成;三则两种思想体系、两种语言各有各的传统,各有 各的特点,以此译彼很难恰如其分①。
在佛典的翻译方面,汉魏以来的许多教内大师(其中有不少是西方来的)耗费了非 凡的精力,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中间也是经过发展变化的:起初是个人译,没有什么组 织,渐渐发展为规模广大、组织严密的译场;起初是零篇断简,逐渐发展为译几百卷一 部的全经;起初是偏重求达,常常不切原意,逐渐发展为求信,要求毫厘不爽。就这样, 由东汉末期到唐朝中期的七百年间,佛典中的经律论三藏,已经有很多很多译成中文了。 ①慧皎《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 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责,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 梵为秦,失其藻蔚,虽须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
汉译的佛典是宣扬佛教教义的,基本上是哲学著作。但是在以下两个方面同文学有 密切的关系:(1)译文创造了独特的风格;(2)佛典中有很多优美的文学作品。
一、译文创造了独特的风格
汉魏时期,一般文人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是后人所称道的秦汉的古文。魏晋以后, 散体的古文逐渐趋向于骈俪,语句要求整齐对称,音节要求平仄协调,字面要求秾丽绚 烂。不管是古文还是骈体,都是文人习用的中国本土的雅语。
外文的佛典翻译为中文,不得不受三方面条件的限制。一方面,外文有外文的词汇、 语法上的特点,为了忠实于原文,不能不保留一些异于中文的风格①。另一方面,佛典 译为中文,要求多数人能够理解,这就不能不通俗,因而不宜于完全用典雅的古文或藻 丽的骈体写。还有一方面,佛教教义是外来的,想取得上层人士的重视,译文就不能过 于俚俗,因而又要适当地采用当时雅语的表达方式。这样,佛典翻译就逐渐创造出一种 雅俗之间的调和中外的平实简练的特殊风格。
|
|
|